一、政策留口子:什么情况下可以突破年龄限制?
根据中组部及科技部近年发布的申报通知,以下三类人才可申请年龄放宽:
1.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如提出新理论、新方法);
2, 在“卡脖子”技术上实现持续突破,形成完整技术体系;
3. 长期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或战略项目,技术积累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键点:放宽年龄的核心逻辑是——贡献价值远超年龄限制的公平性考量。
因此,企业不必因“55岁”而主动放弃申报,而应聚焦“如何证明其不可替代性”。
二、为什么“基础研究”是破龄关键突破口?
很多人误以为“基础研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属,实则不然。
在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工业软件等领域,企业主导的基础性技术探索正成为国家战略重点。
例如:
- 某功率器件企业研发的“新型超结结构”被写入国际IEEE论文;
- 某工业软件公司自研的“几何内核算法”打破CAD底层垄断;
- 某新能源材料企业提出“晶格应变调控”新机制,提升电池循环寿命。
这些都属于企业端的基础研究突破,正是2025年“万人计划”重点支持方向。
三、企业如何包装“基础研究”实现年龄破限?三大策略
策略一:凝练“技术原创性”,突出理论贡献
避免仅描述“产品性能提升”,而应提炼:
- 是否提出了新结构、新算法、新模型?
- 是否被国际同行引用或采纳?
- 是否形成自主技术范式?
申报话术示例:
“首创基于XX原理的动态补偿算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XX误差累积问题,相关模型被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引用并命名为‘XX方法’。”
策略二:构建“学术影响力”,弥补企业身份短板
企业人才常因“单位非高校”被质疑学术地位??赏ü韵路绞皆銮克捣Γ?/p>
- 发表高水平论文(SCI一区、IEEE Trans等);
- 担任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或分会主席;
- 获得国际奖项或技术提名(如R&D 100、爱迪生奖);
- 被行业白皮书、技术标准引用。
案例:某激光企业总工年近58岁,因在Optics Letters等顶级期刊发表系列论文,且被IEC标准引用,成功获批年龄放宽,2024年入选“万人计划”。
策略三:争取“重量级推荐”,提升特批成功率
年龄放宽需推荐单位(企业或地方科技局)出具特别说明函,建议:
- 由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亲笔签字推荐;
- 联合院士、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出具第三方评价;
- 提请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重点推荐”或“特案申报”。
提示:部分省份(如江苏、广东)已设立“战略科学家通道”,支持高龄领军人才特批。
四、企业人才战略新思维:留住“压舱石”,就是守住技术底线
在追求“年轻化”的同时,企业更需重视那些:
- 拥有20年以上行业积淀;
- 掌握底层技术密码;
- 能应对极端技术挑战的“定海神针”型人才。
他们或许不再冲在市场一线,但却是企业技术体系的“架构师”与“救火队长”。
通过“万人计划”为其争取国家级认可,不仅是荣誉激励,更是:
- 增强团队稳定性;
- 提升企业技术公信力;
- 撬动更多科研资源。
科泰集团(http://www.1ys1w.cn/)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 上一篇:“万人计划”入选=千万补贴?科技企业如何最大化政策变现能力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