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成为众多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一认定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权威认可,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以及品牌提升等诸多好处。然而,不少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铩羽而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忽视了认定条件里潜藏的“隐形门槛”。
一、知识产权的“质量与关联性”门槛:数量达标不代表符合要求
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核心指标之一,但许多企业仅关注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的数量,却忽视了“质量”与“关联性”这两个隐形要求,最终导致申报失败。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知识产权分为Ⅰ类(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等)和Ⅱ类(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其中Ⅰ类知识产权稳定性高、技术含量高,在认定中可重复使用,而Ⅱ类知识产权仅能使用一次,且在创新能力评价中得分权重较低,部分企业为快速凑数,大量申请Ⅱ类知识产权,却未布局Ⅰ类知识产权,会因创新能力评价得分不足而失败。
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明确要求,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必须“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这里的“主要产品(服务)”指收入占高新产品收入50%以上的产品,其核心技术需与企业持有的知识产权直接相关,不少企业存在“知识产权与产品脱节”的问题,因关联性不足被认定失败。
二、研发费用的“核算与归集”门槛:比例达标不代表合规
研发费用占比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硬性指标,但企业若仅满足比例要求,却忽视“核算规范性”和“归集准确性”,仍会面临失败风险。
《工作指引》要求企业“对研发费用进行专账管理,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部分企业未建立辅助账,或辅助账记录混乱,将非研发费用(如生产设备维修费用、日常办公费用)混入研发支出,导致数据失真,进而导致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
在归集准确性上,委托外部机构研发的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的80%归集(而非全额),部分企业全额计入研发支出会导致数据错误;且境内研发费用占比需≥60%,若企业境外研发费用占比过高,虽总研发费用比例达标,但因境内占比不足,也会失败。
三、科技人员的“界定与统计”门槛:人数达标不代表符合定义
科技人员占比(≥10%)是认定的基础条件,但企业常因对“科技人员”的定义理解偏差,导致统计错误。
根据《工作指引》,科技人员需满足岗位与时间两方面条件,岗位上要直接从事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或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管理、技术服务,时间上当年累计工作时间≥183天(含兼职、临时聘用人员),部分企业对岗位要求理解偏差,将不满足“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计入科技人员,会导致统计人数虚高。
职工总数包括企业在职、兼职、临时聘用人员,且需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保,部分企业漏算兼职人员或劳务派遣人员,导致职工总数统计偏小,科技人员占比“被提高”,一经核查便会暴露问题。
科泰集团(http://www.1ys1w.cn/)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 上一篇:高企火炬统计年报的申报材料,该如何规范整理才符合要求?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