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莞制造2025"战略推进,当地企业面临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大、技术转化效率低等痛点。传统高校培养的工程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而企业自主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在此背景下,东莞市2019年首创"教授工作站"制度——高校教授团队带着课题入驻企业,在真实生产场景中联合培养工程师。这一模式如何运作?成效如何?本文将深入剖析。
一、“教授工作站”是什么?它如何运作?
“教授工作站”是一种由政府引导、高校支持、企业主导建立的产学研协同平台。其核心在于:
1. 校企共建:高校派出具有工程背景或产业经验的教授团队入驻企业;
2. 项目驱动:围绕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3. 人才共育:带动企业技术人员成长,同时指导高校学生实习实训;
4. 成果转化:推动高??蒲谐晒谄笠德涞刈嵘肪赫?。
目前,东莞已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重点领域设立了百余个“教授工作站”,成效初显。
二、为何选择“教授工作站”模式?
传统产教融合常面临“两张皮”问题——高校研究脱离产业实际,企业又缺乏高端智力支持。而“教授工作站”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痛点:
1. 打破信息壁垒:教授深入企业一线,精准掌握技术需求;
2. 提升研发效率:借助高校理论优势与企业实践资源,实现快速迭代;
3. 促进人才流动:教师可定期驻厂,学生可定向实习,形成良性循环;
4.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外脑”支撑,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以东莞某智能装备企业为例,该企业引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团队后,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了高精度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三、东莞经验对其他城市有何启示?
东莞的“教授工作站”模式之所以值得借鉴,在于其注重实效、灵活落地的特点:
1 政策引导+市场驱动 :政府提供资金补贴与平台支持,但强调企业主导与成果导向;
2 分类推进、分层建设 :根据企业规模与行业特点,设立不同层级的工作站;
3 注重可持续性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避免“一次过”式合作。
未来,随着国家对“新工科”教育和产教融合的持续加码,“教授工作站”有望在全国更多制造业重镇推广开来。
【结语】
“教授工作站”不只是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更是新时代工程师成长的“孵化器”。东莞通过这一模式,正在构建一条从实验室到车间、从课堂到生产线的人才培养闭环。
当越来越多的“教授工作站”走进企业,我们也离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工程师”时代越来越近。
科泰集团(http://www.1ys1w.cn/)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 上一篇:福田区150万奖励背后:企业如何用“四维评价”快速锁定Ⅰ类英才?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