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市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众多企业竞相申报的目标。然而,每年都有大量企业满怀期待地提交申报材料,最终却铩羽而归。
一、申报条件理解偏差,硬性指标未达标
1.研发投入不足
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多数城市要求申报企业近三年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一定标准,如 3% - 5%。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在研发投入上 “打折扣”,导致研发经费占比不达标。
2.科研人才储备薄弱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申报市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需拥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团队,且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需达到规定标准,同时要求具备中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一定比例。部分企业存在研发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双缺失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市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均有要求,不仅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还要求这些知识产权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紧密相关。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短板,要么数量不足,要么知识产权含金量低,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强。
二、申报材料准备不规范,细节漏洞百出
1.材料内容逻辑混乱
申报材料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撰写,内容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部分企业在撰写材料时,未能合理组织内容,导致材料结构混乱,重点不突出。
2.数据真实性存疑
申报材料中的各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部分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存在虚报、瞒报数据的情况。一旦被发现,将直接取消认定资格。
3.证明材料缺失或不充分
申报材料中的各项内容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予以佐证。部分企业因证明材料缺失或不充分,导致评审专家无法对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有效核实。
三、研发方向与产业政策脱节,缺乏战略契合度
1.未紧跟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各地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部分企业未能及时了解当地产业发展趋势,仍然专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研发,其研发方向与当地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不符,难以获得认定。
2.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市工程研究中心强调产业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产业创新生态。部分企业在申报时,未能充分展示其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缺乏与相关单位的实质性合作,难以体现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忽视现场考察环节,细节问题暴露短板
1.研发场地与设备不达标
现场考察时,评审专家会对企业的研发场地、研发设备等硬件设施进行实地查看。部分企业的研发场地面积不足、布局不合理,研发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或与申报的研发项目不匹配。
2.研发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研发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评审专家在现场考察时,会对企业的研发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包括研发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部分企业存在研发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3.汇报沟通能力欠缺
在现场考察过程中,企业需要向评审专家进行汇报和沟通,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研发实力、创新成果等。部分企业的汇报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无法清晰、准确地向评审专家展示企业的优势和特色,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未能有效解答评审专家的疑问,给评审专家留下了不良印象。
科泰集团(http://www.1ys1w.cn/)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 上一篇:关乎成败!中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知识产权注意事项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