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从“宽口径”到“精准滴灌”
2021—2024年,国家先后将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至100%,年均减税超3000亿元。但部分企业把“常规升级”“售后调试”包装成研发,导致政策红利“注水”。2025年第18号公告首次提出“三不得+一熔断”:
• 三不得:三类研发活动不得加计扣除;
• 一熔断:若某行业虚假研发申报金额占比>5%,暂停该行业下一年度加计扣除资格。
二、2025年新规:这3类研发活动将被“踢出”优惠范围
根据《通知》第三条,以下三类研发活动不得纳入加计扣除范围,企业须立即自查整改:
1. 纯商业模式创新或管理流程优化项目
典型表现:
• 开发内部OA系统、ERP流程改造
• 设计会员积分体系、营销策略升级
• 运营数据分析平台(无核心技术突破)
政策解释:
商业模式、组织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虽有助于企业运营效率提升,但不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所定义的“技术性研发活动”。2025年起,此类项目产生的费用(如人工、差旅、软件采购)不得计入加计扣除基数。
合规建议:若项目涉及算法优化、AI模型训练、数据安全加密等核心技术,需单独列支并提供技术文档佐证,方可部分纳入。
2. 常规性产品改型、简单功能迭代或外观设计
典型表现:
• 手机外壳颜色更换、APP界面UI调整
• 家电产品增加定时功能(基于现有???
• 软件版本从v1.0升级至v1.1(无底层架构变化)
政策解释:
此类活动属于“产品维护”或“适应性修改”,缺乏技术突破性和创新高度。新规明确:“仅涉及功能叠加、界面美化或参数调整的研发,不视为实质性研发。”
合规建议:企业应建立“研发项目技术论证报告”,说明技术难点、创新点及与原有技术的差异,避免被认定为“伪研发”。
3. 委托境外机构开展的非核心技术研发活动
典型表现:
• 委托海外公司开发普通网页、小程序
• 外包APP前端开发(无自主知识产权)
• 购买国外技术模板进行本地化适配
政策解释:
为防止技术“空心化”,新规严格限制境外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凡涉及国家鼓励类核心技术领域(如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的研发,若委托境外机构且无境内技术主导,相关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例外情况:若企业能提供境内团队主导设计、架构、集成的证明材料,且境外部分仅为辅助开发,可按实际比例申报。
三、高新企业应对策略:三步确保合规与优惠延续
面对政策收紧,企业应主动调整研发管理机制,确保合规享受税收优惠:
1. 开展研发项目“合规性筛查”
立即组织财务、研发、法务部门对2024—2025年所有研发项目进行复盘,识别是否存在上述三类“高风险项目”,及时调整归集口径。
2. 强化研发过程留痕管理
建立“五统一”管理体系:统一立项、统一预算、统一人员、统一台账、统一验收。每个项目须留存《研发项目计划书》《技术难点说明》《阶段性成果报告》等原始资料。
3. 对接科技部门进行项目预审
多地科技局已开通“研发项目合规性预审通道”,企业可提前提交项目材料,获取官方认定意见,降低后续税务风险。
四、未来趋势:研发优惠将更“精准化”“动态化”
2025年新规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国家将推动以下改革:
• 建立“研发活动白名单”制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6G等前沿领域;
• 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机制:由专业机构对研发项目创新性进行独立评审;
• 实施“动态监管+信用惩戒”:对虚假申报企业纳入“科技信用黑名单”,影响高新认定、融资与招投标。
科泰集团(http://www.1ys1w.cn/)成立16年来,致力于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借力“领军人才政策”实现技术变现?
- 下一篇:返回列表